品牌故事

首页  /  品牌大数据  /  品牌故事

蕲春发展现代农业探访

来源:[黄冈新闻网-《黄冈日报》  2013-05-02

黄冈新闻网(黄冈日报)记者张青松 通讯员黄超 余立鹏

4月17日,蕲春县原种场的田野里,一名技术人员正在有序摆放秧苗,另一名技术人员熟练驾驶“久保田”插秧机,在机器“突突”的轰鸣声中,一行行葱绿的秧苗便在块块水田中入泥扎根。没多久,200多亩连片水田便披上了绿装。这是蕲春工厂化保温育秧、机械化插秧现场,全县15个乡镇办农技服务中心负责人在这里实地参观。

近几年来,蕲春农业深入实践“两转四用”发展思路,紧盯“农业强县”和“四化同步”奋斗目标,以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农业综合执法示范县为抓手,夯实现代农业基础,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该县也因卓越的业绩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殊荣。

坚持不懈转变农业增效方式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企业化管理经营农业,用龙头企业引领农业,用精品名牌打造农业。”这是市委书记刘雪荣的“强农”思路。

蕲春地处鄂东边陲,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结合自身实际,蕲春突出优质粮油、医药、水产、畜牧等特色农业,狠抓基地建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不断深化“药旅联动、农工互促、城乡共建”的发展之路。

随着农业生产要素发生巨变,在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大量劳动力转移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大县蕲春也面临着如何保持粮食稳定增长、提高种粮效益的问题。探索种粮高产高效模式、转变粮食增长方式是解决矛盾的金钥匙。

县农业局局长乐有才,这位县委表彰的“三强型”优秀干部,深谙农业技术,他把目光盯在水稻再生技术和轻简化栽培上,提出研究中稻再生“一种二收吨粮”集成技术,并运用“傻瓜相机”思维推广这种轻简化集成技术。从品种筛选到施肥试验,从小面积试验到大面积示范,经多年努力实践,中稻再生技术大面积示范获得成功,经专家组验收,两季亩产过吨,亩平节本增效700多元。

2011年7月26日,副省长赵斌到蕲春看到再生稻后,赞不绝口:“产量高,米质好,省用工,污染少,蕲春又探索出了一条轻简化耕作路!”

2012年10月,河南省信阳农科院副院长率队参观蕲春再生稻现场,看到一畈畈蔸粗叶茂、长势旺盛的“二季稻”时,感慨地说:“中稻再生技术实在是一大创举!”

赤东镇酒铺村党支部书记邓先锋算了一笔账:他家种植了34亩再生稻,总产超过35000公斤,毛收入11万多元,纯收入近6万元。全村像他一样种植30多亩的农户达18家,最多一家种植了80亩再生稻,基本上每亩纯收入在1500元左右。该村农民敲锣打鼓送给县农业局一面锦旗:“彰显职能农业增巨效,科技下乡农民颂厚爱”,就是最好的写照。

2013年1月,水稻再生栽培技术入选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第一批创新团队。

锲而不舍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劳动力、土地、劳动工具等生产要素的变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出新问题。跳出农业抓农业,已成为蕲春农业人强烈的共识。

抓紧市场主体培育。目前该县主要有农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规模化)、村委会集体(公益性)、分散农户(协同性)等三种集中主体模式,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3家。

抓专业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大力发展病虫机防队、农机合作社和以加工、销售为主的种养合作社,已初步构建起比较全面的服务体系,为全县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抓经营机制创新。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推行代购种、代育秧、代机耕、代机插、代机防、代机收等“六代”服务模式。三和农机合作社拥有各类大型农业机械38台(套),短短几年间业务发展快速,流转土地涉及到该县的青石、张榜、向桥、狮子、横车、株林等乡镇,面积达5000多亩,农业机械服务面积达2万多亩。

抓品牌带动辐射。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象征。蕲春县在推进“三品一标”、发挥品牌增产增收效应上舍得下力气。全县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品牌发展到84个,其中有机食品品牌达4个;蕲春珍米、蕲艾、蕲春芹菜、蕲春酸米粉获国家地理标识,蕲春珍米被评定为全国农产品最具影响力品牌之一。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蕲春建立起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7个,基地面积66.55万亩。全县10多家龙头企业和86个专业合作组织,吸纳带动2万农户推广标准化生产。依托龙头企业,“本草纲目”牌中药、“时珍牌紫苏调和油”、“金浪”牌珍米系列、“银兴”牌大米等名牌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持之以恒实施人才强农战略

蕲春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县人才领导小组牵头,县农业局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开办现代农业人才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培育农村各类人才。

围绕种养能人、农产品营销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创办人、农村经济领军人等人才培养,用人才培养引导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转变。2012年办班8期,培训3350人,他们成为蕲春农业工作的有力支撑。

狠抓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全县以农技推广中心、农广校为主体,每年组织开展大小规模培训850余场次,培植科技示范户5000多户,完成各类农民培训累计达16.2万人次,极大提升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全县紧紧围绕农业强县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和农业信息化两大工程,水稻“再生一种两收吨粮”技术、轻简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得到较好推广,优良品种、新农药、新技术入户率达95%,“油-稻-稻”、“油-稻-再生稻”、“薯-稻-薯”、“虾稻连作”等35种模式遍布山乡,农业的科技化水平明显提升。


返  回

版权所有: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

京ICP备12036973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607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海福林大厦401室 电话:(010)64949237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