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首页  /  科研成果转化  /  成功案例

张黄元:将“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品牌做大做强

来源:本站原创  2013-10-31

由衷感谢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青海“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这一荣誉,感谢农业部、优农协会和社会各界对青海省畜牧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厚爱,感谢大会给我省这一难得的发言机会。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历史上有“前藏”之称,面积72 万平方公里,海拔3000 米以上的牧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6%,天然草地面积5.47 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地4.74亿亩,畜牧业是青海农牧业的主体产业。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了牦牛、藏羊等独具特色的优势畜种,成为青海广大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牧民群众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全省现存栏牦牛590 万头、约占世界牦牛存栏的34%,共存栏藏羊1400 万只、约占中国藏羊存栏的46%,青海不仅是世界上牦牛和藏羊饲养量最多的地区,更是世界上优质牦牛绒和地毯毛(大白毛)最大的生产基地。2012 年全省年牦牛肉产量8.36万吨、约占世界牦牛肉产量的40%,藏羊肉产量9.6 万吨、约占中国藏羊肉产量的48%,牦牛绒产量0.31 万吨左右、约占世界牦牛绒产量的47%,藏羊毛(大白毛)产量1.27万吨左右、约占中国藏羊毛产量的48%。

近年来,为做大做强牦牛、藏羊产业,进一步提升青海牦牛、藏羊品牌影响力,扩大牦牛、藏羊产品知名度,我们从牦牛和藏羊品种选育入手,2004 年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成为世界各牦牛产区提高当地牦牛生产性能的首选牛种,种牛和冻精已推广到各牦牛产区,同时藏羊选育面居全国第一。从产业化发展切入,大力推进绒毛、肉食品加工企业建设,目前全省牛羊肉加工企业达476 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 家;毛绒制品加工企业5 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 家。从品牌建设着力,提出了青海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品牌的构想,并积极开展“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内涵研究,进行商标注册,开展品牌宣传。

在发展牦牛、藏羊产业的同时,我们时刻牢记青海地处“三江之源”、保护草原生态极其重要的历史责任,在全国牧区率先开展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在牧区883 个纯牧业村以村为单位组织牧民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护天然草地,组织开展牦牛、藏羊生产,使883 个村牧户入社率达到63%,草场合作社整合率达到51%,牦牛和藏羊整合率达到56%,草场超载牲畜核减率达到100%,实现了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率型增长转变、草地保护由行政强制保护向合作社自觉保护转变,初步形成了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新格局。

此次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认定青海为“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既是对青海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我们深刻认识到,我省牦牛、藏羊特色品牌建设目前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对品牌建设青海还缺少经验。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一是加强与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等组织的合作,引智聚力,共同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牦牛、藏羊品牌,将牦牛、藏羊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二是挖掘牦牛、藏羊文化,牦牛和藏羊在青藏高原藏族、土族、撒拉族的形成过程中既与之相伴,各民族都有与牦牛、藏羊相关的习俗和文化,挖掘牦牛、藏羊文化,丰富“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内涵,使都、府品牌更加丰满。三是提升产品质量,在生态畜牧业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有机、无公害、绿色牦牛、藏羊产品生产,强化系列产品研发。

青海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牦牛、藏羊资源在青海,但成果属于全人类。青海虽深居内陆,但青海并不保守,开放的青海欢迎各位,共拥一方蓝天,共享一片草地,共同开发牦牛、藏羊资源,将“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品牌不断做大做强。

返  回

版权所有: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

京ICP备12036973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607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海福林大厦401室 电话:(010)64949237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