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

首页  /  品牌大数据  /  品牌故事

迈向中国特色绿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来源:农民日报  2013-08-07

清华大学国情研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1985年起,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已出版著作数十部,代表作有《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国发展前景》、《中国战略构想》、《中国大战略》等。

嘉宾: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胡鞍钢

用世界十分之一耕地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为全球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创造这一奇迹的历程中,矗立着一个醒目且独具特色的坐标——黑龙江垦区,俗称“北大荒”。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亦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12年,其粮食总产量达到432.6亿斤,可提供商品粮400亿斤,占省际间可调出余粮的20%,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北大仓”。

60多年间,北大荒从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后来者,逐渐成为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并驾齐驱者,现在又成为世界农业现代化的领先者。在这片黑土地上所创造的北大荒奇迹,不仅挺起了中国粮食安全的脊骨,同时,其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中的探索、在着眼绿色发展中的实践,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乃至其他农业大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与经验积累。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曾是北大荒知青。从2009年开始,他连续四年到黑龙江垦区考察调研,每一次都是行程数千里,接触上百人,最终完成了一份54万字的调研报告。本期对话,我们请来了胡鞍钢教授,与大家一起回顾并展望北大荒之路,亦是对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思考。

北大荒奇迹缘于举国优势

主持人:胡教授,您好。北大荒的建设历程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符号,对于您而言,也具有另一层特殊的意义。您曾经在此度过了七年的知青生活,若干年之后重返这里,以专家身份进行考察调研,您如何看待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改变?在世界性的农业转型的国际背景下和全国性的农业转型的国内背景下,北大荒的发展之路有哪些重要的价值和内涵?

嘉宾:我是1969年9月1号来到北大荒,当时在北安分局的二龙山农场,1976年10月份离开北大荒。时隔30多年再次来北大荒做调研,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感想,那就是北大荒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认为垦区现在的发展水平是世界最好的水平,它不仅采用世界最新的技术,而且创新出一种新的模式:能够在寒地大规模播种水稻,实现高产、稳产。无论是从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粮食商品率还是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几个指标上来看,北大荒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可以说北大荒既是中国也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窗口。无论是从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农业历史比较,还是同美国、前苏联的农业开发史的国际比较,能够在60多年时间做到这一点,这本身就是“一个引起惊叹不已的事实”,“一个超越人们使用各种手段的自然力而产生的后果”。

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举全国之力,从祖国四面八方调动各类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历经三代北大荒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独特的创新力,在世界第三大黑土地带上开拓了独具特色的“北大荒之路”,对共和国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堪称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先行者、示范者、领先者,正在引领和带动21世纪上半叶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地区城镇化的“三化”潮流,也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业生产大国提供重要的学习基地和经验分享。

主持人:北大荒既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社会经济组织,多年来在推动城镇化建设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您曾经说过,垦区不仅是现代化农业的排头兵,还是全国小城镇、小城市建设的排头兵。对于这样一个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度发达区域,同时实现了城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您如何评价其中的意义?

嘉宾:回顾垦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从1995年至今是垦区发展黄金期。无论是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现代装备能力,还是现代企业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垦区率先在全国、全黑龙江省农村地区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

自2008年以来的5年里,黑龙江垦区共搬迁居民点1905个,占总数的72.7%,搬迁居民26.5万户,转移安置65万人;新建住宅3395万平方米,比2007年以前60年住宅总面积总和还多6%;复垦土地45.4万亩,相当于整理出了一个中型农场,创造了城镇化集约用地新模式。5年城镇居住人口比重提高了27.5个百分点,到2012年年底,垦区城镇人口比率达到85%,提前10年实现了垦区城镇化目标,几代北大荒人“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的梦想变为现实。

垦区以小城镇为依托,持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2005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把解决民生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布置办好十大实事,第二年系统提出“七大民心工程”,从2007年起固化为“十大民生工程”,以小城镇为载体,持续推进“路(道路)、住(住房)、水(饮水安全)、能(清洁能源)、树(绿化)、文(文化生活)、教(孩子上学入托)、卫(看病就医)、保(社保)、富(人民收入)”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工作,兼顾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各方面建设,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例如:建立健全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层卫生所覆盖率100%,“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垦区全覆盖,工伤、生育保险实现总局级统筹,通过开展“职工共同富裕行动”使在册低收入困难家庭全部脱贫致富。垦区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2012年达到20227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序中,由2007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1位。垦区凝聚力向心力空前提高,一大批青年学生等新型劳动者投身垦区建设。从统计数据上看,垦区总人口由2004年的157.9万人增加到173.4万人,增加了15.5万人,并且新进入垦区的人口以青年单身为主体,总人口已经超过历史高峰时期1978年166.3万人的水平,彻底扭转了“雁南飞”局面。

主持人: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还是城镇化率,北大荒都走在黑龙江乃至全国的前列。国家还赋予农垦以重要责任,要示范、带动、辐射、影响周边农村农业发展。在这方面,您了解到的情况怎样?

嘉宾:垦区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外溢性和比邻效应,直接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间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国务院59号文件明确指出:发挥黑龙江农垦等垦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场县共建,不断扩大共建范围和领域,场县共建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2012年,垦区为农村代耕、代种、代收面积5000余万亩,向农村推广新技术929项,培训农民10.5万人次,把成功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整体移植到周边农村,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粮食增产;向农村推广良种4500余万亩,农业保险覆盖农村3319万亩,龙头企业覆盖农村种植基地4500多万亩,把近1/3的毗邻农户纳入到场县共建体系中;促进垦区与地方医院、学校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垦区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向农民开放,鼓励农民到垦区小城镇置业创业,让农民共享垦区改革发展成果。这表明,垦区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带动和加速了黑龙江省内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

体制创新带来制度红利

主持人:北大荒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成就了北大荒?这其中有哪些历史的必然性?

嘉宾:回顾北大荒的发展史,我们深刻感受到,黑龙江垦区的建立和转型绝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来源、深刻的历史记忆、长期的历史选择。

第一个历史记忆,是中国几千年断断续续的屯垦历史。这一屯垦戍边的历史性制度创新不仅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时没有被废弃,而且还被保留下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北大荒之路”演变的历史轨迹,它是随着国内外形势和国家体制变动而不断变化的:现代中国农垦事业是由中国共产党决定、人民解放军发起创立的,这是典型的现代“军屯”制即“军垦制”;而后逐渐向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的“农垦局”转变,政府不仅继续大规模派遣复转军人,而且还组织全国各地城乡青年开发北大荒,这是现代“民屯”制即“农垦制”,更多地承担国家商品粮职能;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又转向“生产建设兵团”,回到了现代“军屯”制即“军垦制”,更多地承担国家安全职能;后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整顿缩编,再次转回“农垦局”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转向“农垦局”加“现代企业”混合屯田制,无论业部还是黑龙江省政府都不再直接管理“北大荒”,而是由它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需要和规划自主决策、自我管理,更接近“商屯”制,但它是更加现代化、国际化版的。

第二个历史记忆,就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南泥湾开发历史和艰苦奋斗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创新解放区农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还是北大荒精神的历史来源。北大荒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直接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吸收、融合和延伸了包括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在内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代代北大荒人用汗水甚至生命铸造这些宝贵的精神产品,成为鼓舞和激励北大荒人不断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持人:在北大荒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注意到,因为垦区特殊的资源禀赋、发展背景,其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采取何种发展模式的困惑。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普遍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地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对垦区而言,由于农业资源极其丰富,加之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这与全国农村地区大为不同,也与黑龙江省的其他农村地区不同。到底实行什么样的体制更适合于垦区的实际?更能发挥和集成垦区的各方优势?

嘉宾:这既没有现成的经验,也没有明确的方向,新体制创建过程极其艰难。

1984年8月,胡耀邦同志到前进农场视察工作,作了关于“富国富民、一统天下、自负盈亏、勤劳致富”的指示,还提出了办好家庭农场的改革设想。为此,1985年2月,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下达《关于国营农场办好职工家庭农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垦区开始全面兴办家庭农场,但是曾经先后经历了几次重大反复。直到1995年“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在全垦区全面推行。

这一体制模式可以视为创新模式,它不同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国营农场全面私有化、农场自行解体的改革模式,而是根据垦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并创新了“大农场套家庭农场”、“大集团套大农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这既不同于美国的家庭农场模式,也不同于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北大荒模式”,即调动不同主体积极性的、基于激励相容机制的“统分模式”。此后,这一模式趋于稳定,形成“北大荒优势”,为后来垦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制度红利”。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体制改革是最难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我们看到,虽然垦区特殊的管理模式带动了垦区后来的快速发展,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您对此如何评价?

嘉宾:世界上没有最好的体制,只有最适宜的体制。任何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都是有利有弊,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是要兴利除弊,扬长避短。垦区是一个区域性的社会经济组织,拥有比较完备的社会管理职能,具有政府的一般属性;垦区又要经营资产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在一般人眼里,垦区的体制是“四不像”的体制,但是在我看来,垦区的体制可能是最适宜的体制,在具体的实践中已经更有适应性,更有优越性。

那么,衡量一个体制是否有优越性,是否有生命力,有什么标准?就垦区而言,我认为有三条标准:首先,要看是否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二要看能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人口全覆盖,提高垦区的社会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要看能不能实现更好的生态保护,就是要提高垦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这三条标准,在我看来,垦区就是具有优越性的体制。在决策机制上,既民主又高效,既有行动计划,还有执行力,更能找到高效率、科学化配置资源、开发资源、经营资源的方法。能够保持这种好方法,大面积实施、长期坚持的制度安排,就是体制创新的成果。

坚持与改革开启北大荒百年梦想

主持人:当前,全国上下都在热议“中国梦”。从“北大荒”到“中华大粮仓”,北大荒人已经实现了第一代“北大荒梦想”,未来北大荒有什么样的愿景呢?您如何解读第二代“北大荒梦想”?

嘉宾:伟大的民族有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时代有伟大的梦想。第一代“北大荒梦想”已经变成现实,第二代“北大荒梦想”,就是北大荒人所提出的“百年垦区梦想”,即建成最新、最美、最绿的北大荒。

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最新就是最现代化的北大荒;最美就是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结合的使人健康、快乐、幸福的北大荒;最绿就是通过构建三大绿色体系(绿色农业体系、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城镇体系)构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北大荒。可以简称为现代北大荒、绿色北大荒、幸福北大荒。

垦区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就是三大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储备库,抓得住,调得动,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民生食品安全,是国家实现食品安全的最大基地,使全国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态屏障安全,保障中国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要保障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系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北大荒需要实现两次跨越: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到维护食品安全;再到维护生态安全。一个比一个重要,一个比一个艰难,一个比一个更具有挑战性。这就是北大荒作为“国家队”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和发挥的巨大作用。

主持人:要实现北大荒人所提出的“百年垦区梦想”,北大荒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嘉宾:目前,北大荒处于历史上最好的黄金发展时期。北大荒的优势非常多,也非常明显,这是北大荒实现自己目标的重要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优势:(一)农业资源优势。北大荒耕地资源丰富,此外还有大量的林地、湿地等,又处在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上,所生产的农畜产品,天然就是优质产品,形成了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特有的竞争力;(二)人力资源优势。垦区有9万多农业科技人员,近万名农业技术管理及推广人员。目前垦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员所占比率为60%,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这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农业组织化优势。“大农场套家庭农场”、“大集团套大农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充分体现了集中与分散、集权与分权,使大农场积极性和小农场积极性之间的平衡紧密结合;(四)科技创新优势。垦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农业综合科技实验示范区,也是全国北方寒地水稻研发中心。充分利用、配置全国的农业科技力量、科技成果,已经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五)北大荒精神优势。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独特的红色文化、军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黑土文化于一体的北大荒精神,是几代北大荒人用青春、血汗和生命培育和锤炼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鼓舞垦区人民不断开创现代化农业事业的不竭动力。

主持人:北大荒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之路。尽管在这条道路上有过黄金的时期,也有过坎坷的时期,但是经过几代人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走出来了。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我们应如何总结“北大荒之路”,这对我们有哪些启迪?

嘉宾:“北大荒之路”是一条开拓创新之路,也是世界性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从落伍者到追赶者,再到领先者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北大荒之路”的基本要素简言之,就是绿色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北大荒品牌。

第一,绿色农业现代化之路。从传统农业到转型农业,再到现代化农业和城镇化农业,体现在高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高机械化率、高科技进步率和高粮食商品率,集世界之大成,最新的农业技术,最先进的农机装备,最成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管理方式,最具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最大规模的从粮食到餐桌的农业食品产业链,最安全的绿色食品监测、验证和追溯体系,世界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凡是世界有的,北大荒都有,世界没有的,北大荒能够独创。

第二,社会主义之路。不断强调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高效经营中国最大的国有土地,保障国有资产增值,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增长速度,不断实现追赶缩小差距并实现超越;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各种民生问题,各类发展难题,让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中国特色之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制度,发挥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传承和彰显中国文化精神,走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国家长达二三百年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又不同于俄罗斯幅员辽阔、农业资源极为富饶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农业发展之路,也不同于日本等东亚温带、热带等水稻国现代农业之路。

第四,北大荒品牌之路。继续发挥北大荒风格,扩大北大荒的外部性,弘扬北大荒的文化之魂,坚持北大荒的核心价值,凝聚北大荒人的力量,打造北大荒的品牌,珍惜北大荒的声誉,最终成为世界一流的北大荒企业集团。

当前,北大荒已经迈上了经济起飞之路,将迈向更具自信心、更具创造力、更具雄心壮志、更具发展前景的中国特色绿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返  回

版权所有: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

京ICP备12036973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607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海福林大厦401室 电话:(010)64949237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