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

首页  /  品牌大数据  /  品牌故事

进一步提升“全国草莓第一县”的品牌地位

来源:辽宁省东港市草莓研究所  2013-03-25

东港草莓依托品牌优势,全力打造全国草莓第一县。东港市是我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也是农业部命名的“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是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授予的“中国草莓第一县”,也是辽宁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一县一业(草莓)”示范县。“东港草莓”证明商标2010年被社科院等部门评定为“辽宁省十佳农业品牌”,在2011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经验交流暨第二次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报告发布会上,跻身全国300个最具综合价值量地理标志名单,排名第182位,其中“东港草莓”综合价值指数为四星级(目前草莓最高级),同时在全国农产品品牌大会上,“东港草莓”进入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名列65位,品牌价值14.43亿元。

东港草莓生产近几年高效稳步发展,已经形成一县一业特色经济产业,打造出一业兴百业旺的“全国草莓第一县”局面,除了政府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自然气候优势外,和坚定树立品牌创新,发挥和依靠品牌开展工作是分不开的。到2012年,全市草莓生产面积已达到15万亩、产量30万吨、产值24亿元,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7%、15%。东港市草莓生产面积占种植业总面积12%,而草莓产值却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的57.4%。全市有10万户农民栽植草莓,2000多名草莓经纪人队伍以及40余家企业从事草莓生产、加工和商贸,年出口草莓制品3-4万吨、出口创汇达3000多万美元。草莓生产已经成为振兴东港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草莓生产技术和优质脱毒种苗覆盖全国,和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北京等省市地区科研部门、草莓合作加工组织、合作社进行技术交流合作,并签订技术指导合同,加快全国草莓生产科技进步和发展,提升草莓种植水平。

一、品牌牵引 实现增产增效

(一)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为草莓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东港草莓有8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适应草莓产业的发展的科技需求,1991年在农业部、辽宁省农业厅和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市组织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草莓研究所—东港市草莓研究所。研究所拥有种苗脱毒组培工厂、种苗气调库、化验室、培训室和原种示范场等科研设施和场所,其科研、新技术推广和脱毒种苗生产等综合能力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近几年又以东港市草莓研究所为主体,先后成立了丹东草莓专业技术研究会和东港市草莓协会,并以草莓研究所为科技龙头,以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科技推广主体,逐步建立健全了全市草莓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拥有草莓专业技术人员100余名。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保证了草莓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推广和生产商贸服务的大力开展,加大了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力度,确保了全市草莓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市草莓研究所、草莓协会也先后被授予“全国星火计划农村专业示范协会”、“辽宁省科普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加大科技投入 确保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

东港市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科技、科普和引智工作,成效显著,先后被授予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县、国家科普示范县和全国农业引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自2000年以来,一方面,东港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拨付近300万元,用于东港市草莓科技示范基地等科技方面的投入,确保了科研、推广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市政府还组织市草莓研究所、市果树站等单位积极申报农业、科技、发改委、科协、外专局等国家和省市级立项扶持。近年来,仅草莓研究所就先后承担完成了财政部“草莓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部“星火计划—草莓产业化发展”、农业部“名特优农产品发展”、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和省发改委“东港市草莓科研基地建设”等项目任务,获得上级扶持资金600余万元。2011年,辽宁省政府奖励东港市草莓“一县一业”科技示范县500万元的同时,着手成立辽宁草莓研究院,届时,东港草莓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科研势力增强,服务和技术指导面拓宽,带动全国草莓整体发展。

(三)研发、推广新优配套生产技术 为草莓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加大品种引试工作力度,草莓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近几年科技人员千方百计引进和培育新优品种,通过各种渠道先后引进国内外草莓品种资源100多个,分别安排在日光温室、早春大棚以及露地三种栽培形式中进行品种对比试验和区域生产示范,对引进的品种特征特性、最适栽培形式和最佳栽培管理技术进行调查研究,从中筛选出抗性好、品质优、产量高和综合商品性状突出的新优品种取代原有的老旧品种。先后引进并筛选了章姬、红颜、佐贺清香等适合东港地区栽培的新优草莓品种,这些新优品种比老品种增产30%以上或成倍增产。我市草莓研究所还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实美”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硬度好和休眠期浅等优点,国内专家组认定为填补国内自育温室优质高产品种空白,居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全市已形成跨乡镇、分地域连片生产的规模生产格局,新优品种种植面积目前占总生产面积的90%以上,草莓的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二是推广应用草莓脱毒组培苗,切实解决重茬障碍问题。草莓重茬障碍是东港市乃至全国草莓产区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草莓种植效益的提高,解决的有效方法就是应用脱毒组培苗。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工厂化脱毒组培生产草莓种苗,是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先进技术。在农业部、省农委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东港市于1993年开始建立草莓种苗的脱毒组培工厂,2000年新建目前规模的草莓科技示范园区,并多次邀请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以及日本、荷兰、美国、加拿大的专家前来指导。组培工厂的种苗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目前每年可生产800-1000万株脱毒组培原种苗,可扩繁良种苗4亿多株。我市草莓脱毒种苗的应用率已超过90%以上,脱毒组培苗比常规种苗增产20%以上,此项技术每年可增产6万多吨草莓,增加社会效益上亿元。在满足本地区生产的同时,每年春季,外省及省内的有关市县也来东港购新优草莓种苗,带动了全省乃至全国草莓产业的发展。

三是研究和推广配套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草莓种植效益。为了提高草莓生产的产量和产值,满足人们周年需求,我市科技推广部门在引进、总结国内外生产新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市场需求、不同运销距离、不同地理环境等情况制定了“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适度发展早春大棚生产和有计划发展露地生产”的生产发展意见,并报市政府规划调控,保证了草莓产销两旺。我市还总结并推广了一年两茬、粮莓复种、温室蜜蜂授粉等二十多项新技术,促进了全市草莓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革,日光温室、春棚和露地草莓亩产由上世纪末2.5吨、1.5吨和1吨左右分别提高到现在的3-5吨、2吨和1.5-2吨,高产典型曾创日光温室7.5吨、早春大棚4吨、露地3吨的纪录,全市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与日本、韩国接近,果农种植效益大幅度提高。

(四)强化科技普及和培训工作 促进草莓产业高效发展

为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东港市加强了草莓科技普及和培训工作。东港市草莓研究所是丹东草莓专业技术研究会和东港市草莓协会挂靠单位,科技服务任务艰巨而繁重,负责全市的科技培训等项工作。近几年在上级农业、科技、科协、引智部门的领导支持下,每年组织印发科技资料4-5万份、参加科普集市20多场次、举办市、乡(镇)或跨地区技术培训班50余期(次),直接培训农民上万人次,与此同时,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也组织各类型技术培训班,为增加培训覆盖面,还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开办科技之窗进行科技讲座,同时坚持常年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技术指导,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东港电视台为科技人员设置了《农家院》专栏,仅草莓技术专题节目每年多达30多期;在市农村经济局创办了《沃土》科普月刊上,每年刊载草莓科普文章近百篇(次),每年印发8万册,免费发送到各乡镇村组;市科协每年组织几期草莓科普大集或庙会;科技局组织草莓研究所成立草莓科技特派团,分赴本市和外县市技术指导;东港市人事局积极协调引进国外智力,国际草莓专家前来交流先进技术和生产营销管理经验与信息等等。这些科普工作保障了东港草莓生产总体科技水平的提升,农民普遍受益,目前全市草莓生产综合新技术普及率已从1995年的20%以下提高到90%以上,总体生产科技含量居全国前列。

二、政府搭台 增强发展动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草莓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增强发展动力。特别是在2009年为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对露地草莓销售的影响,市政府于6月5日召开了全市草莓促销工作会议,会议要求相关单位、各乡镇政府、加工企业通力合作,共同做好草莓促销工作。农经局成立了十八个督察组,深入乡镇、村组调查露地草莓销售情况,并及时反馈信息,做好宣传工作;公安部门加大了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力度,严厉打击了干扰草莓收购的不正当及违法行为,维护草莓收购的正常秩序;交通部门加大了公路运输管理力度,为草莓运输开设了绿色通道,放宽对运输采摘草莓人员车辆的拦堵和罚款。各乡镇政府及时与加工企业联系,调查核实草莓种植面积。草莓加工企业在保证定单收购的前提下,响应政府号召,加大草莓加工计划,确保了露地草莓顺利销售。在乡镇政府、相关单位、加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东港市露地草莓价格上扬,切实解决了露地草莓销售难的问题,保护了农民发展草莓产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依托品牌优势  开展引智工作

(一)大力开展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工作

近年来在省内外推广的主要引智成果有:累计推广红颜、章姬、甜查理、哈尼、卡尔特一号等十余个国外新优品种38万亩;推广脱毒种苗50万亩;推广蜜蜂授粉、电灯补光、平衡施肥、滴灌、黑膜覆盖、CO2气肥、温湿度调控、硫磺熏蒸防治白粉病、有机草莓生产等国外十几项先进技术合计愈80万亩。先后在省内外组织引智成果技术培训班180场次,直接培训农民4.5万多人次。完成技术合作合同10项,指导生产面积5万多亩。坚持科技人员常年下乡指导,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工作常抓不懈。

(二)邀请更多国外专家

引智工作的持续开展是保证农引推工作技术不断更新,示范推广工作不竭动力的基础,是研究所科技人员全力开展的重要工作。

2007年以来,在辽宁省、丹东市外专局的引荐和帮助下,在国家外专局支持下,东港草莓研究所邀请引进近百位专家。

到访国外专家有:以色列专家拉松、路易·德·细维勒为首的6位法国院士考察团、日本草莓制品技术专家村山宪二、法国专家雅曼·吉尔、意大利专家安东尼、美国专家奥斯克、台湾土肥专家曾进朝、高文祥、韩国绿色产业株式会社代表郑南日、西班牙草莓专家哈维尔·凯诺。

美国专家科克·拉尔松、道格拉斯是世界顶级草莓育种专家,不但前来讲学和技术指导,还在08年西班牙世界草莓大会上(每四年一次,被喻称草莓界奥运会)与西班牙专家一道努力,帮助中国申办成功2012年世界草莓大会在北京召开。

在外国专家的帮助下,研究所先后引进和解决十几项生产技术难题。

(三)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工作取得巨大社会效益

东港市连续两年草莓面积15万亩,其中推广应用红颜、甜查理、章姬、哈尼、卡尔特一号、达赛莱克特等国外新优品种占95%以上;推广应用脱毒种苗12万亩,占总生产面积80%;推广蜜蜂授粉、疏花疏果、平衡施肥、黑膜覆盖、电灯补光、温湿度调控、硫磺熏蒸防治白粉病等十几项引进国外技术复合应用面积愈30万亩;综合引智成果技术应用率85%以上。

新技术综合增产增效达30%以上,年可增产草莓10万吨,增效8亿多元。

四、树立品牌意识  成绩喜人

先进生产技术的普及应用,东港草莓品质和安全性扬名国内外,多次在全国草莓评选中获得好评。东港草莓卡尔特一号品种在1999年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名牌产品称号;枥乙女、红颜品种在2007年全国首届草莓文化节优质果评选中获一等奖(全国共5个)并同时被农业部果品流通协会评选为“中华名果”;另有章姬、甜查理、宝交早生等品种也多次获全国和全省优质草莓评选优质奖等。为打造品牌、规范生产,市政府责成市草莓研究所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具有地理标志的“东港草莓”证明商标,责成市草莓协会向农业部申请并被验收命名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草莓)生产基地,被辽宁省社科院与辽宁农民报等多部门评选为辽宁农业“十佳”品牌。2011年4月24日,东港市成功举办中国第六届(丹东东港)草莓文化节;2012年2月18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草莓文化节暨中国精品草莓擂台赛上,东港市参赛的草莓最终获得了三个金奖和一个银奖,东港市政府荣获优秀组织奖。

五、培育龙头 延长产业链条

在抓好草莓生产技术的同时,东港市政府还着力扶持草莓“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组织的发展,对从事草莓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市政府不仅在政策给以支持,而且优先考虑申报上级“龙头”企业,并给以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建草莓生产基地;对农民自发成立的各类草莓专业合作组织,政府也将为其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东港市草莓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企业+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加快了东港草莓的产业化进程。

六、科学规划 打造全国第一

东港市独特的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加之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强有力支持,为东港规模发展草莓种植业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东港市市委、市政府已将东港草莓种植业列为振兴东港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制定了振兴草莓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统筹相关资金,使东港市草莓种植业步入持续、高效发展的轨道。计划到2014年全市草莓生产总规模将由现在的15万亩,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40万吨,产值突破30亿元。东港市将按照规划,坚持科技引领和市场导向的原则,不断调整草莓产业结构,坚持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的设施草莓生产,有计划发展露地草莓生产的工作思路,避免市场风险,不断优化栽培形式和栽培品种结构,通过技术升级与改造,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草莓生产,不断拓展草莓果品销售渠道,实现增产增效。
东港市草莓产业效益突出,目前已形成了农业人口人均草莓收入4500元,带动农民就业10万人的“一县一业”产业。市政府将立足地域经济特色,学习借鉴兄弟市县先进经验,以品牌为支撑,以科技为导向,确保东港草莓可持续高效发展,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全国草莓第一县”的品牌优势地位。

返  回

版权所有: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

京ICP备12036973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607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海福林大厦401室 电话:(010)64949237

扫一扫 关注我们